基于“语用”素养的民间故事教学策略探究——以苏教版四年级《九色鹿》为例的实践反思
陈飞;
摘要(Abstract):
民间故事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但很多教师教学民间故事时总把其当一般记叙文去教,摸不清到底教什么。民间故事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,它的口头性语言特征决定了其在小学阶段对培养学生"语用"素养有独特的价值。民间故事的教学可从讲述审美、文讲补白、群文比较等角度,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夯实"故事力"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民间故事;语言文字运用;核心素养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
作者(Author): 陈飞;
Email:
DOI: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陶寿仁.略论民间故事的语言运用[J].大众文艺,2013(5):10.
- [2]朱光潜.文艺心理学[M]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1:25.
- [3]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.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11年版)[S]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2.
- [4]方卫平,王昆建.儿童文学教程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5:18.
- [5]王尚文.语文教育一家言[M].桂林:漓江出版社,2012:12.
- [6]刘守华.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[J].华中师范大学学报,2002(5):98-105.
- [7]杨义.中国叙事学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9:15.
- (1)美国心理学家西瓦尔特·阿瑞提把“一种非表现性的认识——不能用形象、词语、思维或任何动作表达出来的一种认识”称为内觉。
- (2)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,是形象的直觉。(见朱光潜.文艺心理学[M]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1:7)